一直以來我們夫妻給別人的印象都是「琴瑟和鳴(?)」但,哪對父母能在教育的完全沒有分歧點呢?畢竟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面對孩子的「同個問題,有不同的處理脈絡」也是從當了父母之後,我們把彼此連根拔起一一細數我們因為生命經驗的不同,這樣的我們各自要將想法套在同個孩子身上,反而變成標準不一進而演變成分歧點或爭吵!

誰扮白臉、誰扮黑臉

父母在家庭角色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定位,每每與同為父母的朋友聊到教育分歧問題;通常都會先問起這句:「你們家誰是黑臉、誰是白臉?」釐清家庭角色定位,可以幫助大家找到問題解決方式。

而,前陣子我與阿湯哥彼此的分歧點、爭執點在於,我們在教育上曾經彼此約定:「一方在教孩子的時候,另一方不能干涉。」只是,在彼此對教育想法有差異時,這個約定並不那麼適合。

前因後果錯綜之下,阿湯哥對湯包累積了很多不滿…

「明明會說話、會表達,但是只會一直哭不表達。」

「就連很小的事情都能崩潰,一整天哭鬧不休好幾次。」

「只聽媽媽的話,因為媽媽都是扮白臉,都只會欺負爸爸假裝聽不到爸爸講話。」

那幾週阿湯哥對湯包有著劍拔駑張的情緒,而湯包有著哭不完的情緒、更加依賴黏著我,對於付出非常多時間陪伴湯包的阿湯哥來講,當然也不太是滋味。

懲罰孩子,不該是「哭泣的時間長短」

我和阿湯哥在某次溝通中,講述了各自的觀點;阿湯哥對我的不滿顯而易見,認為我輕鬆拿下白臉角色,順理成章成為他教育路上的阻礙。

而我反質問他「那,為什麼你覺得,湯包哭泣時間夠長,才叫做夠獲得他應得的懲罰?」

當然中間省略一些夫妻溝通爭吵中,必然會造成的損傷,阿湯哥也說「覺得我這樣,讓他覺得他付出的好像一文不值。」夫妻溝通最難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 達到自己要的目的見好就收。

/

我在育兒無助時習慣查找「兒童發展」書籍來看;對於心理系出生的我來說,這是一種歸屬感,是科學研究與統計科學帶給我的安全感。

在這邊同時引用 –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也在育兒過程中寫下:

年紀小的孩子,情緒往往被杏仁核主導,此時若出現偏差行為或情緒失控,爸媽可以先觀察傾聽、給予安撫、調節情緒,當孩子獲得的安撫越多,前額葉皮質發展就會越理想,也能提高他們將來面對困難與挑戰的能力。

最後,我以湯包 3y8m 年紀 情緒、大腦發展 與 阿湯哥溝通在教育上的分歧點,希望我們一起努力朝這些方向努力!

「湯包這年紀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情緒,但往往會哭到停不下來,只是因為這時候的腦部還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情緒,所以如果只是用言語刺激、不安撫,他就也只會一直哭,而哭到無法言語。」

「我希望減少叫他「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一次多個指令,以「請做什麼」一次一個指令就好,再多他注意力不在這、也聽不到。」

「我希望真的不要把 湯包哭的時間長短,當成逞罰的手段,希望你可以先安撫同理他的情緒,之後再講道理。」

最後,我也跟阿湯哥承認

「我當然對湯包也會情緒失控、也會怒吼啊,也不可能每每都做到上述這些,哪可能那麼厲害?」

「只是所有的關係是累積的,親子關係亦然。」孩子不會因為你兇他一次,就覺得你/妳不愛他,正正負負得累積下,正的比負的多就好、一起努力吧。

PS. 我身體不舒服、情緒低落時容易暴躁,當然也會怒吼罵孩子,只是我從來都不會以「自責」的角度來看待,我會事後跟湯包解釋原因,也會聊聊我心情不好的原因,覺得自己做錯也會跟湯包道歉。

每次都能從湯包的眼神中感受到,可能我不是個多厲害的媽媽,但他依舊「愛我」的證據,一次次之後我反而覺得在這育兒途中,被治癒、療癒 和 教育的是我本人。

就,只有「愛」是唯一答案,聽起來很老套,但基於愛的脈絡下,一切都會校正回歸的。

後來的後來呢

因為我和阿湯哥走在同樣的道路上,雖然依舊會不同的方式解讀,湯包難過想哭的時候。

像是「不想去學校」、「不想進教室」或「湯包進校門前說想爸爸媽媽的時候」

阿湯哥會問湯包:「爸爸抱抱你你會心情好一點嗎?」

又或是「明明說去買黏土,店裡沒找到黏土,湯包吵著買玩具的時候」

湯包從大聲嚷著「我不要黏土了!」隨手指著大盒的玩具說「我要買這個!這個好酷!」

我溫柔且堅定的跟他說:「對哦,這個蠻酷的,但我們沒有要買哦。」

看著他很想買,一邊不放棄的又指著更小一點的玩具,又嚷著「不然買這個就好!」

我持續跟他講一樣的話,最後離開玩具店前,我牽著他的手、摸摸他的頭說:「你做得很好哦,很努力克制自己想買的心,我覺得你很棒。」

(以前我們會直接跟他說「不行哦,你好寶寶章還沒集好,下次再買!」接著他會開始崩潰發瘋XDDDD)

之 雖然還是有哀哀叫

但老娘我安全下莊啦哈哈哈,下次怎麼樣我不知道,人生就是個彩蛋,搞不好就又開始崩潰發瘋惹XDDDD

接受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以前我會急著想要 “解決” 孩子的情緒,但某天我忽然想通,不論是我亦或是孩子,能夠解決情緒問題的終究只有自己。

湯包某次哭到不能自己的時候,曾說:「媽媽我不想哭了,可是我停不下來。」

我那時候抱著他說:「我知道!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沒關係的我陪你,我現在也還在練習哦。」

身為母親能做的就是陪伴,並讓他理解「情緒如影隨形」慢慢地練習接納自己難過的情緒想想可以怎麼做。

/

練習,接納好與壞的情緒,身為 36 歲的母親,依舊在練習。

7 comments

  1. Great article! 👏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way you explained this topic—it shows not only expertise but also a clear effort to make it easy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What stood out to me most is how practical your insights are, which makes the piece very relatable. As someone who works a lot with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categories, I can say your perspective feels very authentic. At https://meinestadtkleinanzeigen.de/top-link-building-agenturen-in-deutschland/ we run a directory platform in Germany that connects people and businesses across many categories, and it’s always refreshing to see content that adds real value like this.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of your work—keep it up!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